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杜旭东
    2025, 45(1): 0-0.
  • 李哲君, 李锋
    针对某型飞机起落架的一例典型故障,根据其工作原理图,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对故障进行分析、诊断,建立了以故障现象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及故障结构函数,得到了故障现象对应的所有基本事件。再结合某单位统计的此类故障基本事件的先验概率,通过重要度计算得到了该故障现象的失效概率,制定了故障诊断流程,为该型飞机此类故障的高效诊断、分析、维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 杨寓博, 何显松, 于小川, 李嘉言, 姚建勇
    滚珠丝杠是电液伺服设备中的关键传动部件,其结构设计会直接对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传动的稳定性与工作寿命。为了实现滚珠丝杠的快速设计建模与装配,探索滚珠丝杠副接触力学性能,研究滚珠丝杠副力学响应,基于Python语言,对ABAQUS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滚珠丝杠副的参数化建模与有限元仿真,通过ABAQUS求解器对滚珠丝杠副系统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研究滚珠承载情况以及螺母结构对其受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Python的ABAQUS的二次开发,可以实现滚珠丝杠副有限元参数化建模和静力学分析的全过程,为后续研究螺母返向器的结构设计优化与滚珠丝杠材料选取提供了数据与方法。
  • 严瑞康, 单军波
    随着人们对氧保健的重视,用于保健作用的制氧机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制氧机电磁阀为医用保健制氧机的关键部件。介绍了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及目前市面上主要的几种制氧机电磁阀,并介绍了各制氧机电磁阀的性能特点。
  • 卿笛
    为提高果实自动采摘的效率,深入践行科技强农、智慧农业理念,以番茄采摘为例,根据番茄果实采摘流程功能需求与人体手臂结构特征,设计二轴采摘机械臂,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末端执行器设计为柔性气压驱动的机械手,在RobotStudio中对机械手进行建构,并对其运动姿态进行仿真设置,最后对番茄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关键部件相机进行设置与程序控制,构建完成了一套自动识别番茄采摘机械手控制系统。
  • 王鹏, 金磊, 张倩, 李萌
    基于液压起落架试验台,联合液压系统、起落架收放系统和起落架结构进行综合试验,对一种飞机起落架收放系统的工作特性进行研究,得出液压系统输出流量和开关控制逻辑对起落架收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针对系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起落架放下硬开锁”典型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判定是由于在放下起落架时“先抬起”的动作过程中放下管路出现背压,导致起落架硬开锁。最终通过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准确定位故障原因,进一步深化对系统的认识。
  • 刘胜华, 赵海荣, 杜媛英
    针对轴向柱塞泵关键摩擦副存在的摩擦磨损严重、泄漏量大等关键问题,引入压力流和剪切流影响因子,建立考虑黏-温效应柱塞副的油膜厚度方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柱塞副的润滑及泄漏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考虑润滑剂黏-温特性时,最大油膜压力明显大于不考虑黏-温特性时的膜压,且最小油膜厚度远小于不考虑黏-温特性时的最小膜厚;随着温度的增加,油膜压力逐渐增大,油膜厚度逐渐减小。考虑黏-温特性的泄漏量明显大于不考虑黏温特性的泄漏量,当温度大于60 ℃时,泄漏比显著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不同接触长度下的泄漏量呈非线性增大,当接触长度为17 mm时,泄漏量最大且变化曲线的斜率最陡;同时当单边间隙增加到3 μm以上时,泄漏比明显增大。此研究可为柱塞泵柱塞副的精确理论设计及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 李金龙, 张宇, 邓海顺, 陈永浦, 陈然
    为研究旋转配流式恒压双排轴向柱塞泵的特性,建立了旋转配流盘式恒压双排轴向柱塞泵模型,搭建了AMESim旋转配流式恒压双排轴向柱塞泵的整体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出口压力对出口流量的影响、出口压力对配流盘旋转角度的影响以及在可变节流孔信号突变情况下变量机构复位弹簧刚度和压力控制阀阀芯刚度对旋转配流式恒压双排轴向柱塞泵的动态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流量随着出口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配流盘旋转角度随着出口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复位弹簧的刚度越大,恒压泵的动态响应速度越快,超调量越小;阀芯直径的增加会降低恒压泵的动态响应速度,达到稳态的时间变长,达到稳态过程的配流盘旋转的幅度明显增加,流量震荡和压力震荡变大。
  • 陈鑫叶, 施虎, 王海涛
    针对传统蓄能器在蓄能和释能过程中压力变化大容易引起系统压力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弹簧储能的恒压蓄能器。首先分析装置的工作原理,然后推导并求解关键零件凸轮的轮廓曲线方程。对某液压系统蓄能器的关键参数进行设计,在ADAMS软件中搭建其仿真模型,对流量变化时蓄能器的恒压效果进行了模拟验证,稳定工作时恒力偏差在1%以内。为液压式储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严瑞康, 单军波
    气动阀是常见的气动元件,在气路系统中起到改变气流方向的作用,气动阀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流量。以1个二位四通电磁阀为例,进行流量的设计计算、结构计算、流场仿真及实验验证,总结出一种通用的气动阀流量设计流程。
  • 杜晓峰, 高明, 刘彦琦, 宋春芳
    为研究阀芯角度对高压针阀调控特性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对高压针阀在不同开度下的流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以阀门固有频率和阻力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阀芯角度针阀的调控特性,并通过压力和速度分布特性分析阀门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探讨高压针阀内部最易发生磨损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阀芯角度的高压针阀均表现出快开特性,且随阀芯角度增大,快开特性越显著;从10%到70%相对开度,8°阀芯针阀比16°阀芯针阀的损失系数从高约50%减小到6.8%左右,表明8°阀芯具有更大的压力调节能力;高压氮气会在阀芯节流处发生明显的压力突变,并产生高速区;靠近出口侧的阀芯节流处会更容易发生磨损。研究结果可为高压针阀及类似阀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王祥, 曹捷, 杨斌, 吴学江
    在液压流体传动系统中,ISO 6149内锥面密封结构因其密封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但这种密封结构存在锥面孔较难加工,安装时易切密封圈等不足,提出一种新密封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比ISO 6149内锥面密封结构,对密封原理、特点及优越性做了详细分析,并给出密封参数确定方法,通过实际运用和仿真进行了验证。
  • 袁林, 潘鹤, 何志冬, 刘新强, 冀宏
    方孔滤网是航空燃油系统典型的污染控制元件,易出现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滤网及系统可靠性。运用流体仿真软件建立了方孔滤网简化模型,采用CFD-DEM耦合的方法,研究方孔滤网元件过滤过程,分析油液清洁度、滤网精度对过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滤网过滤初期主要是表面介质过滤,小于网孔颗粒群卡滞网孔是滤网过滤中期拦截的关键。颗粒浓度和滤网精度对滤网过滤效率有重要影响。颗粒浓度越高,颗粒过滤效率越低;相同颗粒在通过不同规格滤网时的过滤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滤网规格越小,通过的过滤速度越低,过滤效率越高,拦截颗粒越多。在保证过滤性能情况下,滤网规格选用精度可提高一级。
  • 李毓晨, 赵江澳, 付伟霖, 付永领, 王陆一
    球形泵是一种新型容积式液压泵,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可靠度高等优点,在微小型液压驱动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目前针对球形泵的研究较少,存在理论基础、建模研究不完善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球形泵优势性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完善球形泵系统理论与模型基础,建立一套较为通用的球形泵运动学分析方法,为球形泵的结构设计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球形泵独特容积理论,对现有两种构型(A/B型)球形泵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剖析,分别建立了运动数学分析模型,构建了运动学特性与结构参数间映射关系;同时对两种构型的球形泵运动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建模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最后,通过逆转机构运动链,设计了一种结构改进的新型球形泵,能够减小精密球面配合数量,提高工艺性,并实现球形泵的精确配流。
  • 刘纯, 李文凯, 胡树文
    为了选取合适的蝶板和阀座材料,保证三偏心蝶阀强度和密封性能,仿真研究了3种不同材料对三偏心蝶阀强度和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GH4169、铝青铜和聚三氟氯乙烯阀座,三偏心蝶阀的密封压力分布都不均匀,阀轴附近存在低密封压力区;合适的蝶板和阀座材料可以增加低密封压力区的密封压力,提高三偏心蝶阀的强度和密封可靠性,其中铝青铜阀座的密封比压比是GH4169阀座的2倍左右,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密封性能。
  • 任建颖
    对大流量插装式液控单向阀制造样机进行了阀口密封性、开启特性和静态特性试验测试。应用仿真技术对插装式液控单向阀阀口在不同阀套锥角时的流场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将样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的阀套锥角对插装式液控单向阀的阀口流场特性影响显著,合理选取阀套锥角,可使阀口处的压力损失减小,阀口气穴现象和噪声的生成机率减低,阀的刚度增大,阀口流动状态稳定,阀的性能得到提升。为大流量插装式液控单向阀的阀口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 白兰坤, 张琴, 邱丹
    介绍了干气密封的结构,简述了干气密封的特点与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其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选型,气体预处理与气体的调节控制。收集整理了一些干气密封控制系统仪表数据并进行异常原因的分析,分析了系统故障与密封失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并提供了实验测试方法,为生产中的干气密封控制系统设计和系统维护提供了依据。为干气密封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和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现场实际运行提供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
  • 李光朋, 阮利超, 李皓楠, 常威
    三臂凿岩台车是硬岩隧道钻爆法施工的专用设备,其臂架系统是末端钻机大范围作业的关键。针对三臂凿岩台车臂架系统易抖动、变形大的难题,提出优化臂架机械结构强度与一阶谐振频率,开发一套臂架高稳态电液驱动系统,实现三臂凿岩台车臂架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提升。首先,在分析传统臂架结构应力应变分布与模态特征基础上,提出优化设计伸缩臂内部肋板与大臂外部肋板结构,在不影响总体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将大臂(伸缩臂完全伸出)最大变形由32.1 mm降至19.6 mm,一阶固有频率由2.36 Hz提升至3.03 Hz。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新型高稳态臂架电液驱动系统,建立电液驱动系统的仿真分析模型,并提出优化设置平衡阀弹簧刚度、平衡阀控制口与回油口阻尼阀过流面积、主油路阻尼阀过流面积等参数提升电液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建模分析探明了不同液压系统参数对臂架控制系统稳定性与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臂架机械与液压系统的优化,实现臂架系统稳定性的提升,对未来三臂凿岩台车的设计与调试提供了重要参考。
  • 周家亮, 王腾辉, 杨晨旭, 霍军周
    针对武器发射装置内部安装空间有限、后坐杆件冲击速度快、需要贯穿缓冲器内部的实际工程需求,提出一种改进的新型渐变式液压缓冲器结构。基于倾斜平板缝隙流理论、油液可压缩性理论等对缓冲器进行了动力学建模。采用Simulink进行了建模求解,分析了不同初始速度工况下内部活塞杆速度、行程、油液压力、缓冲力等变化情况。设计了一种弹射试验方案,并采用该方案对样机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为理论与实际的碰撞能量损失最大误差为9.49%,缓冲力最大误差为9.69%,缓冲位移最大误差为4.67%,验证了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及准确性,为解决武器发射装置内部有限空间内高速后坐杆件的平稳缓冲提供了设计理论基础。
  • 朱嘉兴, 李奕宁, 牛世勇, 李頔, 徐思远
    以航空微型插装式溢流阀为研究对象,基于CFD仿真技术进行了流场瞬态特性的机理研究,分析了溢流阀阀口位置在开启过程的流体流动特性及阀芯运动特性,包括阀芯位移、弹簧力及瞬态流场压力变化规律。在构建仿真模型时,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具有复杂结构特征的阀口位置处的计算域进行网格划分,以考虑阀芯移动造成的网格迁移和变形。此外,开展产品级配套试验研究对仿真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CFD模型在模拟溢流阀开启过程时的特性与试验得到的压力-流量特性曲线较为吻合,最大误差保持在4.72%以内,仿真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阀口开启过程中,该型溢流阀的开启压力约为26.1 MPa,完全打开后流量可达22 L/min,具有较好的流量-压力特性;开启过程迅速,压力波动小,具有较好的开启性能;弹簧刚度对开启性能存在一定影响,刚度增大会导致需要的开启压力增大,需要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把控该参数,保证产品满足开启性能指标要求。
  • 刘昊
    为了进一步提升乳化液泵总效率,基于传动系统、液力配流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方向开展能量损失控制手段研究。提出无减速机构的乳化液泵传动方式和基于网纹平顶珩磨的滑道内孔加工工艺,通过摩擦磨损试验验证乳化液泵十字头-滑道摩擦副的减磨降摩手段。研究高压填料密封预紧力对泄漏量的影响关系,通过试验验证能量损耗最低的预紧力,引入变频调速联动卸载阀替换原有压力控制系统,降低卸载阀卸载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将以上研究内容应用于630 L/min,40 MPa乳化液泵并在巴彦高勒煤矿开展井下工业性试验,总效率可由原87%提升到91.5%。
  • 刘宇轩, 牛晓文, 周坤
    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同时改善数据中心的温度场,解决局部发热的问题,回路型热管背板空调正逐步应用于数据中心改造。对压缩机-液体动力型回路热管背板空调系统进行了测试,结合GB/T 19413—2010中全年能效比的概念,测出各个工况点下的制冷量和制冷总消耗功率,计算出全年能效比,并与相同制冷量的风冷压缩机-液体动力型回路热管列间空调做了对比试验。可以看出在满足数据中心冷负荷的条件下压缩机-液体动力型回路热管背板空调具有一定的优势。
  • 付硕, 赵诗建, 任车利, 吴继繁, 余少华, 杨富江
    气动换挡系统用于减轻汽车驾驶员的换挡力、提高车辆换挡平顺度,是提升汽车安全性的重要环节。现有气动换挡系统存在气动故障多发、人机耦合性差和换挡控制精度低等问题,在汽车换挡过程中易发生由人机对抗引起的换挡卡滞与错位,导致换挡失效,甚至引发严重的行车事故。通过分析国内外在气动换挡系统故障诊断与气动换挡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我国在气动换挡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与气动换挡系统依从性与柔性控制方面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高效气动换挡控制系统与故障实时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王永红, 袁国海, 房烨欣, 高翔, 刘建全, 郭飞
    针对高温(200 ℃)高压(150 MPa)工况,设计了一种双向非弹性密封组结构方案,并通过对弹簧进行降维处理,建立弹簧蓄能密封组的轴对称分析模型,分析了温度和介质压力分别对所设计密封组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会使密封夹套的峰值接触压力降低,但是会增加密封夹套的接触宽度,弥补材料变软对密封性能的影响;高压会使密封夹套双唇口之间形成极高的峰值压力,有利于实现密封。
  • 刘杰, 李香, 郑国运, 李凤成, 丁思云, 谢星
    以某空分装置超低温液氧泵用机械密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超低温机械密封模拟试验系统,以液氮为试验介质开展模拟试验,研究了吹扫氮气温度和声发射信号的变化规律,在密封启停过程中,密封端面间存在固体撞击,稳定运转过程中无固体撞击,密封端面间处于非接触运转。在启动过程中,超低温机械密封摩擦副间流体动压效应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润滑膜,存在微凸体接触,声发射信号迅速增大并出现峰值,随着转速的升高密封端面流体动压效应增强,声发射信号逐渐降低,直至密封运行稳定,声发射信号趋于稳定。在停机过程中,随着转速的降低,因流体膜剪切效应降低,声发射信号先出现小幅下降,后因转速继续降低,流体动压效应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流体膜,声发射信号迅速增大并出现峰值。整个试验过程中吹扫氮气温度在10.7~22.5 ℃之间,密封设计合理,满足设备现场使用要求。
  • 李琪飞, 牟旭, 唐红强, 李占勇, 佘孟明
    采用我国某抽水蓄能电站的水泵水轮机作为模型进行研究,针对其“S”特性,通过改变活动导叶翼型,并用不同的布置方式,将其装配在原导水机构中,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活动导叶翼型改变对水泵水轮机“S”特性的影响以及导叶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导叶翼型能够有效地破坏活动导叶和转轮之间的高速水环,流体流入转轮的阻碍变小,转轮区的流态变好;同时,活动导叶翼型的改变对导叶径向力也有所改善,加入改型后的活动导叶,径向力的峰谷差值有所变小,对机组运行稳定性影响较好。
  • 朱益龙, 杨旭, 宋志国, 冒庆秋, 徐建华
    海工栈桥波浪补偿系统可实现海上人员与物资的安全高效转运,是大型海洋运维船舶的关键系统。针对海工栈桥波浪补偿系统“能耗大”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种海工栈桥俯仰主被动复合波浪补偿电液系统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海工栈桥波浪补偿系统的机械结构及其俯仰关节工作原理。设计基于高压气体随动支撑的被动波浪补偿系统,降低海工栈桥俯仰动作过程中因自身重力产生的能耗;设计基于电液阀组的主动波浪补偿液压控制系统,实现海工栈桥俯仰运动的闭环控制。接着,通过理论建模与仿真分析,揭示了所设计系统对栈桥自重的随动补偿机理,解析了被动补偿系统与主动补偿系统的能量分配,探究了不同被动补偿压力下所设计主被动复合波浪补偿电液系统的能耗特性。最后,研制了海工栈桥俯仰主被动复合波浪补偿电液系统,并开展了试验,验证了设计系统的驱动与控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主被动复合波浪补偿电液系统可实现海工栈桥的低能耗高精度控制,对我国未来海上风电安装及运维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段金萍
    车辆转向过程中,存在稳定性与安全性低下问题,因此,提出基于自抗扰液压控制技术的汽车主动后轮转向方法。通过构建汽车横向动力学模型,并基于变动液压传动比精确计算后轮转向的期望横摆角速度;利用该期望横摆角速度作为跟踪目标,设计包含扩展状态观测器、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误差液压控制律的自抗扰液压控制器;通过获取附加后轮转角并调整,确保汽车能够紧密跟随理想模型,实现后轮转向的精准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跟踪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并应用液压传动比,车辆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预防侧翻风险,确保行车安全。同时,该控制方法使汽车展现出优良的横摆角速度响应特性,且质心侧偏角预估值非常准确,对于提升车辆转向性能及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王少坤, 李伟, 陈峰, 刘会涛
    海上风电安装平台作为目前海洋风能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之一,其升降系统是风电安装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平台的工作效率和安全。以一个5600 t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的液压升降系统为基础,分别对液压系统和同步控制器建立仿真模型,利用Simulink/AMESim两个仿真软件进行联合仿真,来研究在原系统基础上增加电液比例阀后的同步控制效果。分别设计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对液压升降系统的四组液压缸进行同步控制,对比研究两种控制器对液压升降系统的同步控制效果。通过联合仿真结果得出,对比原系统设定值为1 m时,常规PID控制器位移同步误差缩小了10.3 cm,模糊PID控制器缩小了12.1 cm。设定值为2.15 m时,常规PID控制器位移同步误差缩小了21.4 cm,模糊PID控制器缩小了26.1 cm。仿真试验证明模糊PID控制器有更加优异的控制性能,能够明显地缩小液压升降系统四组升降液压缸在提升过程中的位移同步误差。
  • 刘丽丽, 李优, 廖瑶瑶
    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技术不断升级,大采高液压支架也在迅猛发展,对液压支架抗冲击地压强度特性的要求大幅增加。安全阀是液压支架抵抗冲击的关键部件,发挥着过载保护作用,因此,分析安全阀的动态特性对保障煤炭安全开采至关重要。针对现有先导式安全阀存在的响应速度较慢的问题,采用A型液压半桥原理,提出一种双可变节流口控先导安全阀。根据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AMESim软件中搭建该安全阀的液压支架卸载回路模型,仿真得到安全阀压力上升时间为2 ms,稳态溢流时压力为49 MPa,压力超调率为29.5%,流量为1172 L/min,卸荷时间为19 ms。在液压支架卸载回路模型中,通过调整液压支架立柱伸出高度和动载冲击力,进一步分析其对安全阀卸载特性的影响。
  • 刘秀峰, 吴霖翔, 杨珍, 娄文谦, 张超, 刘银水
    在半舷外液压系统中,对回油路压力进行补偿是减少海水渗入系统,从而提高其可靠性的重要措施。提出了一种新型深海半舷外液压系统回油路压力补偿器,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学建模,详细介绍各个关键部分的结构参数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该深海自适应压力补偿器在液压系统的不同状态下可实现连续压力补偿,维持压力始终大于外界海洋环境压力。
  • 袁昊, 仉志强, 吕平洙, 张宝成, 李林
    针对轴向柱塞泵滑靴副的润滑特性问题,在滑靴表面布置微织构,设计正交试验方案,仿真研究了滑靴副的工况参数(膜厚、转速)、表面织构的形状参数(坑形、直径、深径比)及面积率对滑靴副表面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转速、面积率、坑形、直径、深径比、膜厚;多因素的最优组合为:转速1500 r/min、面积率20%、圆球形、直径500 μm、深径比0.4、膜厚20 μm;根据压力、速度云图,分析了微织构表面的流体动压润滑效应及提升表面承载力的机理。在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分析了单因素变化对承载力的影响。
  • 方晓璐, 李华, 张会
    C形密封环是保证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的核心部件,其密封性能直接关系到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目前核电站普遍使用的是密封层包银的C形环,但是包银C形环的使用温度一般限制在400 ℃以下,针对某设计温度高达550 ℃,且要经历多次冷、热态温度循环工况的某新型高温核电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介绍一种新型包镍C形环的主要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和技术关键,并且通过搭建常温、高温性能试验台架,对该新型包镍C形密封样品环进行常温和高温下的各项冷、热态综合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研究的新型包镍高温C形密封环在高温550 ℃下的泄漏率可达到≤5.0×10-6 Pa·m3/s,可供核电站以及其他工程领域550 ℃高温用金属静密封环的密封检测和密封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赵雷, 刘凤江, 刘亚冬, 赵佳, 胡宝滨, 谢海丰
    目前伺服机构配套关节轴承的装配主要采用人工使用压力机完成,此方式需考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操作依赖性较大,且装配效率较低,无法保证装配质量一致性;为了提高车间生产效率,提高车间自动化生产程度,提出了一种自动进出料的轴承压入工艺方法,即通过依托于三轴传动机械手自动进出料的轴承压入设备,优化传统依靠压力机装配方法。首先,对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介绍了工作原理;其次,对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并对关键零件进行了校核;最后,对气动回路以及电气控制部分进行了介绍。压入设备工艺方法的提出,对提高车间轴承装配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虞启辉, 夏莹, 赵威凯, 余长存
    箔片气体动压轴承是一种利用环境气体作为工作介质的自适应式柔性动压轴承,具有高速、高效、耐高温、长寿命等特点,但箔片气体动压轴承在高转速工况下,轴承稳定性低,易发生结构变形,影响使用寿命。为了提高轴承高速工况下的稳定性,对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波箔与顶箔进行高转速工况下变形量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瓣式箔片气体动压轴承在高转速工况下,轴承会发生晃动而产生形变。为了减小变形量,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提出了一种三瓣式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新型结构。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高速工况下变形量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变形量由原来的0.348 mm降低到0.344 mm,最大变形量下降了0.989%,证明三瓣式箔片气体动压轴承新型结构可以有效控制波箔片的变形量。
  • 胡娜, 郭冉
    与我国常规M310机组不同,AP1000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为一体化顶盖设计结构,其主螺栓孔检查必须在一体化顶盖法兰面上进行检查,故进行了检查设备定位行走分析与研究,设计了一套气动控制系统。经试验验证,检查设备缺陷二维测量精度高于0.1 mm,其行走定位过程中深度偏差小于1 mm,使检查设备能够在顶盖法兰面上沿圆弧自动行走,并实现主螺栓孔精确定位。
  • 周重凯, 谢高峰, 李天瑞, 张文静, 赵思敏
    针对大型车载平台对高速度、高可靠、高精度调平控制策略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八支腿液压调平控制策略,采用主调平支腿和辅助支撑支腿相结合,并实时监测支腿触地压力的动态调节方法,控制多路阀开度实现变速平稳调平的目标。该调平控制策略有效解决了多点调平虚腿问题,已成功应用于某大型车载平台液压调平系统。
  • 王晨龙, 于超
    现有无人机发射和回收任务往往由2套独立的设备完成,1套用于发射,1套用于回收,人员操作流程繁琐,并且也给后勤保障带来了较大负担。将2套功能不同的设备,整合成1套设备,在工程上充满挑战。针对某新型无人机保障设备需要,设计了集成发射和回收功能的液压动力系统。与1套原设备相比,在元件数量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实现2种功能。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发射和回收时的各项参数,液压缸中设置阻尼缓冲可将发射末端高速滑车进行减速。基于SimulationX仿真分析软件,对发射和回收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参数验证,通过制造的实物样机进行了发射和回收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无人机的发射与回收功能,发射末端无人机仿真和实验速度误差不超过3%,对后续设备的定型和量产具有重要意义。
  • 王成军, 齐跃, 王卓刚, 李久伟
    气瓶阀的密封性能是衡量其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密封技术也是阀门设计的关键技术。针对气瓶阀密封副结构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软密封方式。介绍了密封原理,设计了在滑块上镶嵌橡胶密封环的密封结构,有效地改善了气瓶阀的密封性能,并经工程试验验证密封性能良好,工作安全可靠,便于维修更换。
  • 杨鎏, 陈国强, 李杰伟
    由于高压往复密封系统工况复杂,密封失效频繁,严重制约了大型液压装备性能的发挥。以Y形往复密封结构为对象,基于CAE分析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往复密封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和结构优化。首先构建了往复密封结构二维对称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了密封系统的介质压力、预压量以及密封间隙对高压往复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密封圈根部出现挤压的临界压力为28 MPa;然后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Y形密封圈各关键结构参数对密封可靠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Y形密封圈的最优结构参数;最后通过CAE方法对优化的结构参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优化的结构参数能够有效控制密封圈根部的挤压,并能降低密封最大接触压力和最大等效应力,可有效提升高压背景下Y形往复密封结构的可靠性。